西夏(1038年—1227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族在中国西北地区建立的封建王朝。公元1038年,李元昊在河西走廊及其北部地区建国,国号“大夏”,定都兴庆(今宁夏银川)。因地理位置居于中原的西部,史称“西夏”。夏毅宗时期,西夏对内巩固统治、对外与宋辽对峙。兴儒学,提倡中原文化与技术,废行蕃礼改用汉仪。夏惠宗时期,宋朝因王安石变法而国力增强,于1071年在熙河之战中占领熙河路,对西夏右厢地区造成威胁。夏崇宗时期,宋廷执行“绍盛开边”政策,童贯率六路宋军伐夏。崇宗向宋臣服,国势日趋衰微。公元1115年,金朝兴起,辽、宋、西夏三国鼎立局面被破坏。辽朝和北宋先后被金所灭,西夏经济转而被金朝掌控。此后蒙古帝国崛起,六次侵入西夏拆散金夏同盟。西夏内部多次发生弑君内乱,经济趋于崩溃。公元1227年,西夏亡于蒙古。西夏是多民族国家,党项人为统治民族,但又联合汉人、吐蕃人、回鹘人等上层,可称是蕃汉联合政治。皇族嵬名氏(兼用汉姓李)注意与党项的大姓通婚,后族“贵宠用事”,而皇权与后权,皇族与强宗大族之间也不时发生冲突。但西夏没有建立像辽朝那样的两套官制,大体是效仿宋制,设立中央官制和地方的州县制。 西夏的国家体制和统治方式深受儒家政治文化影响。从李继迁伊始至西夏末年,历代西夏统治者都积极学习和摹仿宋朝,设官建制。李继迁 “潜设中官,尽异羌人之体,曲延儒士,渐行中国之风。”李德明时期 “大辇方舆,卤薄仪卫,一如中国制。”李元昊为建国更是摹仿宋朝建立一套官制,官分文武两班,设立了中书、枢密二司,及御史台、开封府、翊卫司、官计司、群牧司、飞龙苑、磨勘司、文思院等机构。元昊于立国的第二年再度改革官制,改宋二十四司为十六司,使西夏官制和机构已颇具规模。此后,西夏的官职和机构在中后期又有新变革,与前期相比有二点不同,一是职官和机构愈分愈细,二是前期的官制改革多属政治军事方面的,而中后期有关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官职有了明显的增加。 此外,西夏党项世代皇亲宗室,钦慕汉族文明,崇儒尚文,编写了一些融合和宣扬儒家学说的书籍,如《圣立义海》、《三才杂字》、《德行记》、《新集慈孝传》、《新集锦合道理》、《德事要文》等。西夏儒学的发展是一种处在儒家影响下的官僚体制与政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