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龙的图案

发布于 2022-12-21 05:16:46

关于龙的图案

关于龙的图案

(龙虎纹镂空花钱)文图/刘春声泉友打电话给我,称因贷款买房,欲将一枚五鸡镂空钱和一枚龙虎镂空钱出让。这两枚钱年份品相俱佳。正好这枚龙虎镂空钱和原有的一枚龙虎恰好凑为一对,互为伯仲。目前资料所见镂空龙虎钱就这两个品种,如今都收齐了。收到钱的那天晚上,我将先后得到的两枚龙虎钱并列摆在桌案上,灯光下,古钱上的红斑绿锈荧荧闪烁。我凝视把玩良久,龙与虎,一个在天上称霸,一个在地上称王,古人将它们结合在一起,其首相对、尾相交,究竟要表示什么呢?以往,对于这类构图曾有过多种解释,如龙虎斗、龙虎对峙,等等,但都似是而非,我感觉都没有揭示出它们的本真面目。如果把它们放到中华历史文化的大背景来考察,或许能有所感悟。我将近年的有关学术观点简要归纳了一下,以试图揭示龙虎图案的真相:先说龙。上世纪80年代,位于河南濮阳的西水坡发掘出仰韶文化遗存,其中距今6500多年的M45号墓中用蚌壳摆塑的人物与动物图案,蚌图分成3组。三组蚌塑中都有龙、虎图像,生动逼真,是中国迄今已知保存最完整的原始时期龙虎图形。在龙虎墓中,虎除了与龙配合成为东西两宫星象外,在第二、第三组蚌塑图案中龙和虎都是一同出现的。因此龙和虎还有更重要的历史文化含义。对于濮阳西水坡遗址,很多学者认为墓主很可能就是伏羲氏太昊帝。上世纪1995年十月在濮阳举行的“龙文化与中华民族”学术会议的《纪要》中也肯定:“墓主的身份非常高贵,很可能是古代某个具有极大权力的先王”,换句话说,这实际上肯定了墓主是一位帝王,而且不是一位普通的帝王。在那个远古时代的帝王只能是“百王先首”的伏羲帝了。还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伏羲所开创的万世伟业是融合了古代两大民族——崇虎的古西羌民族与崇龙的古东夷民族,从而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础;融合了两大文化系统——仰韶文化与大汶口文化(包括其形成前的北辛文化和后李文化等),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因而比较全面的说法是中华民族是龙虎民族,中华文化是龙虎文化。先看看史料中关于龙与伏羲的部分记载,以说明龙与伏羲的密切关系。《左传�6�1昭公十七年》:“太昊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杜预注:“有龙瑞,故以龙命官”。孔颖达疏:“太昊,名官。春官为青龙氏,夏官为赤龙氏,秋官为白龙氏,冬官为黑龙氏,中官为黄龙氏”。又疏云:“天文有大火、鹑火,即云春为大火,夏为鹑火”。这里所说的“大火”就是心宿二,东宫苍龙之心也,西人称为天蝎座α。意指春季日落或黄昏时,东宫苍龙之心即“大火”就出现在东方天空。“鹑火”是指南宫朱雀的中间三宿柳、星、张。《帝王纪世》也有相似的记载:“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册府元龟�6�1帝王部�6�1符瑞》载:“太昊伏羲氏受龙图,画八卦,有景龙之瑞”。《古今图书集成�6�1帝王部�6�1太昊伏羲氏本纪》引古《三坟书》:“命臣飞龙氏造六书,命臣潜龙氏作甲历,……因龙出而纪官,……命降龙氏倡率万民,命水龙氏平治水土,命火龙氏炮治器用,因居方而置城廓,天下之民号曰天皇太昊伏羲”。山东武粱祠的汉代伏羲女娲石刻画(约刻於147 年)侧有书曰:“伏羲仓精, 初造王业,画卦结绳,以理海内”。此处之“仓精”就是苍龙。《礼记�6�1礼运》曰:“山出器车,河出马图”。郑玄注:“马图,龙马负图而出也”。孔颖达《疏》引《尚书中候�6�1握河纪》云:“龙而形象马,故云马图,是龙马负图而出。”又云:“伏羲氏有天下,龙马负图出于河,遂法之画八卦”,……“河出龙图,洛出龟书”。张衡在《东京赋》中亦曰:“龙图授羲”。《易》既为伏羲因获“龙图”而创,自然龙在《易经》中就应占有突出的地位,故《易�6�1乾》曰:“初九,潜龙无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用九,见群龙无首,吉。”以上古籍所载都与西水坡遗址的考古发现相符。对于龙的“出身”,史书上多有记载,学界也有各种假说。归纳起来,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图腾说——认为是多种动物的集合体,以闻一多先生为代表。假象说——以南北朝人沈麟士为代表,他对龙做如下概括:“称龙者,假象也。天地之气有升降,君子之道有行藏。龙之为物,能飞能潜,故借龙比君子之德也。”持此说的学者认为龙是古人对云、电等自然现象的畏惧而构想出来的。星象说——即东宫苍龙。以东汉许慎为代表,在他编撰的《说文解字》中解“龙”为“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已将龙与星象、历法联系起来了。鳄鱼说——以上各说都没有将龙与某种真实存在的动物联系起来。而人类思维发展的规律是由形象到抽象,很难想象,远古人类在没有龙的具体形象概念之前就能在天上的星象中首先出现龙的形象。更难想象的是,在天空四宫星象中三宫:西宫之白虎,南宫之朱雀,北宫之玄武(龟、蛇)都有真实的动物作为其想象的基础,为什么独东宫苍龙无真实动物可本呢。不独让人费解,其实也应有所本,只是我们没有更深入地去探究。我倾向鳄鱼说,所以对有关的学术研究更为留意:鳄鱼说指的是中国的扬子鳄,扬子鳄与恐龙曾共同生活了一亿多年,至今在安徽仍有极少野生种群。《水经注》记载夏商朝以前的黄河流域“杂树交荫,云垂烟接”,曾是山清水秀植被丰富的地方,古气象学表明气候还相当温暖潮湿,因此生活着许多扬子鳄。由于扬子鳄狰狞的相貌,能在水中和陆地两栖生活的奇特习性以及经常半潜水中似隐似现的诡秘行踪,引发古人对它产生了既恐惧又敬畏的心理,所以在众人眼中具有威严和神秘感的动物——扬子鳄便成了主水神灵形象的必然选择对象。龙的幻化形象具有扬子鳄的全部基本特征:1、披满鳞甲的身躯;2、长颚大口和位于头顶的翘鼻;3、锋芒毕现的锥型尖牙;4大而圆的突起眼睛;5粗壮的长尾;6、强健的四肢和五指利爪;7、有横条纹的腹部。为了弥补扬子鳄秃头尖尾有损神灵形象的缺陷,古人发挥了充分的想象力,给它添加了角、须、尾鳍以及把背部纵向排列的突起角质棘刺也变换成锯齿状背鳍,并拉长躯体以渲染气势,充实装饰效果,于是扬子鳄就被塑造成了传说中描绘的张牙舞爪、能腾云驾雾的龙形象了。虽然经过艺术夸张后,龙与现实中的扬子鳄有了许多不同之处,但对比之下,仍可看到扬子鳄——长颚、尖牙、披鳞、利爪等主要特征。后来黄河流域由于人为破坏生态,刀耕火种,乱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环境恶化,气候变冷,适宜于暖湿环境的扬子鳄难以生存便逐渐绝迹了(现仅存于我国安徽省南部)。我读史记时看到古人记载在汉代时还经常看到有“猪婆龙”出没,“猪婆龙”即扬子鳄。